【江西新闻客户端】一位驻村干部的扶贫日记:隐形的翅膀
编辑: 超级管理员 发布时间: 2020-10-26

“今年花生蛮可以,一亩田搞到了600多斤,干的哟。”来到龙下乡川垇村,村民都会这么说。

今年收成还可以,达到了我们农业推广的目的。今年价钱也不错,老俵田里一拔出来,还没有洗,附近修高速的工人就来买,5块钱一斤,一亩产800多斤,按800斤来算,就有4000元收入。

今年花生能丰产,有我们扶贫工作队员和乡村干部的功劳,是他们不辞辛苦地技术推广,不厌其烦地解答,成功不是偶然。

回想起我们花生种植技术推广,并非顺风顺水,一路“爬坡过坎”。

2017年底,组织找到我,想让我扛起精准扶贫的重任,我答应了。

“书友啊,川垇村是传统农业村,学校党委给你配了两个农业专业的老师,你有农村工作经验,你领导好他们来。你们到下面开展工作,可以发挥我们农业类学校的优势,做出我们的特色来。”组织的信任沉甸甸。

桃江河畔的川垇村,“十三五”省级贫困村,距全南县城93公里,山多地少,全村11个村小组397户1318人,386199部队(妇女小孩老人)在家,我们农业类学校,怎么开展扶贫,怎么高质量脱贫,我们的特色在哪里?这个问题,时刻呈现在我脑海中。

2018年春耕时节,我发现村民翻耕土地,不是种水稻,而是种花生。他们说劳动强度不大,没多少病虫害,容易管理,收益比水稻好。

我跟他们聊天,一亩花生能产多少,他们基本上跟我说400斤左右。

“老谢,你是农业技术人员,川垇的土地、环境,亩产400斤,可不可以提高产量?”我给工作队员谢水春老师商讨。

经过调查研究,川垇村花生单产可以提高!

说干就干,我们工作队开始试点。农业技术推广有一定风险。

“嫂子,如果减产了,我们按今年其它人的产量来补偿你的损失,增产了,我们不要你任何东西,放心吧。”农业技术推广我们就这么干的,我们找了3户试点,按我们的方法告诉她们怎样整地、施肥、播种、盖地膜,告诉她们怎样管理、打药。

2018年7月底,拔花生了,我们好激动。结果更激动,试验田花生丰收了,产量达500多斤,试验成功了。

2019年春耕时节,我们工作队购置农资化肥,无偿发给村民使用。考虑到在家的老人多,文化水平不高,土质也有差异,不能简单的在微信群里发一发,或者通过村民简单口口宣传,要因地制宜。白天老俵要干活,一家一户宣讲太困难,工作队利用晚上时间到11个村组召开户主会,宣讲使用方法、注意事项。因为去年有成功经验,村民相信我们,交流起来方便,大家畅所欲言,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夜,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土技术。

一份耕耘一份收获,2019年丰收了。也有几户“牛人”,自以为种了几十年花生,干嘛要听你的,课不来听,肥料也不要。他们傻眼了,后悔了,服了!

“刘书记,有没有那个肥料了,会不会送了?”2020年春耕时节,和蔼可亲的村民看到我,老远就跟我打上招呼了。

“有。放心,有!去年的就用完了,不能多施吔,多施会中毒的吔。”

“刘书记,没有多施,我们知道要讲科学。我家嫁到上湖的女儿,她说想要搞点试试,可以吧。”
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!

这段时间,村民在拔花生,我到田间地头转了转,随处可见村民在田地里忙着采收花生,他们很多利用自制的脱粒工具,熟练地采摘花生,百姓的智慧无穷!

“今年气候条件适宜,雨水均衡,花生整体长得不错,收成比去年好点。”村民陈冬娇告诉我。

果然,一测,600多斤!我的天哪,我一个工科生居然能在农业上搞出成绩,川垇这片不太肥沃的土地,几乎家家都有这个产量!不得了,我自已都被这个成绩感动了!

一算收入,更不得了,今年村里来了好多修高速、西气东输天燃气管道的工人,产销两旺。

村民钟雪连给我提供了一份一亩在种水稻和种花生的收益情况表。

“拉肚,或许5角钱的土霉素就能治好。”很多人问我,有什么决窍,也许我们运气好,找到了简单可行的方法,学校有陈杰教授、许于生、谢标洪老师默默地帮助我们。欣慰的是,我们让村民能跟到我们的思路来,相信我们,相信科学,感谢党和政府。

“我知道,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,带我飞,给我希望!”这双隐形的翅膀就是广大扶贫干部无私地付出,默默地奉献!


http://m.jxxw.com.cn/v4/index.php?c=Web_News&m=news_detail_v5&contentid=122042985&channleId=10133&siteId=55


校园风光